读书要落蔸,做事要落蔸——“种稻记”董谦筹建图书馆进行时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张为记者徐亚平
“哪怕每天一里,总有抵达之日。”2019年12月23日,董谦在朋友圈里留下一句话,“立此存照”。他说:“次年春天要徒步汨罗到深圳,为家乡募捐一座公益图书馆。”4月22日,董谦启程了。
董谦是《种稻记》作者。2015年以前,是深圳晚报资深体育记者,2015年以后,躬耕于田间,与同学陈怀宇一起在汨罗市神鼎山镇枫树坪种原生态水稻,“卖米”,并用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写下很多篇《种稻记》,把文化、生态、农业联系得紧密、有趣。
现在的董谦,种稻之余,有了更大心愿:为家乡汨罗的孩子,募捐一个公益图书馆。
毅行
4月22日早上,陈怀宇为董谦的出行组织了一个小仪式。枫树坪的晨露微雨里,《种稻记》的忠实粉丝、神鼎山镇党委书记李海波和文明志愿者都来了。大家以茶代酒,送董谦“两千里毅行”,也赶早为他的图书馆捐款。其中有个约五六岁的小姑娘送来款项,董谦低下一米九的个子,跟小姑娘握手致谢。
这是董谦第一次徒步两千里。此前他只试过自汨罗走到长沙,自深圳到惠州。“距离不可相提并论,因此并无把握。”他说,所以这一次徒步定义为毅行。
“计划每天20公里,不间断。”4天前,董谦驾车探路,从深圳家中经107国道到达汨罗枫树坪,约1100公里。如果每天按20公里计算,需要大约50至60天。
当天,与董谦一道启程的还有他的另一个同学,蒋耐阳。蒋耐阳不仅是此次“毅行”的同路人,还是未来建设图书馆的重要参与者——“他会免费地、无偿地把位于汨罗站前路的自家小楼的其中两层面积拿出来做图书馆。”蒋耐阳的同行,也成为了董谦出发的动力之一。
微雨已停,大家簇拥着董谦和蒋耐阳一路步行到镇上,由KEEP记录他们每天的步行轨迹也开始了。
落蔸
“安全的水稻种出来了,还想种点精神食粮。所以,继续追求‘一碗放心米饭’的同时,我们着手募捐,筹建汨罗市落蔸公益图书馆,以唤醒家乡孩子对阅读、对知识、对真理的热爱。”这是董谦的初衷。
“图书馆有个名字,叫‘落蔸’”,出发前,董谦描述这个目前仍存在于计划中的图书馆,“‘落蔸’取自汨罗土话,植物施肥落在蔸上之意,一是读书要落蔸,二是做事要落蔸。”
“希望它能够满足一个人18岁前的阅读需求。希望它是大海,连通着无垠的世界。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在大地画满窗子,让他们习惯黑夜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在发布于《种稻记》的最近一篇《步履不停》里,董谦写道。
简单的词句同时具备思考,且能表达奇异的诗意,呈现安静的力量,是董谦文字的一贯风格。这种文字像他种出来的稻米一样,数量稀少,但口感纯净、余味悠长、营养丰富。
“‘落蔸’在初步建立时,会有1万册图书,其中一层设计是绘本馆,这在湖南省内都会是规格比较高的。”董谦说。
唤醒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唯有通过许多个人的无私合作才能实现。因此,对于有善良意愿的人们,当以推动生活和文化为唯一目标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一项集体事业得以开始时,再也没有比这个时候更感到开心的了。”
《步履不停》里,董谦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他解释,建好这个图书馆,需要100万元。但他没钱,所以选择用“毅行”去实现“唤醒”。
“我先走几步,努力让所有关注这个事件的人理解我这次徒步的寓意,更有感受地一起参与到图书馆的筹建中来。”
董谦强调,未来的公益图书馆会是“活”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提供孩子阅读的地方,更会借由与孩子们的联系、孩子们的智慧,在家乡涌动出更多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
“我个人努力把图书馆建得有一定规模以后,希望不仅能够唤醒大家的阅读习惯,更希望更多人一起来到这个场所进行沟通与交流,一起参与到家乡的文化建设中来,这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服贸会明日开幕 好未来将携最新AI成果亮相教育专题展
美教授称美国上届政府想把疫情溯源问题加上政治色彩,所谓实验室的故事已经结束了,外交部回应
印度多艘船只在京唐港停泊数月,是否可以允许他们在隔离后进行轮换?外交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