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中国日报记者辛闻/摄)
中国日报北京3月1日电(记者辛闻)2018年度北京科学技术奖励大会3月1日上午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共有212项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包括一等奖24项,二等奖58项,三等奖130项。据介绍,这些成果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面向国际前沿热点领域,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性和影响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获奖者平均年龄为44岁,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占比达45%。80后、90后参与的成果达189项,占比89.2%。且在24项获得一等奖的科研项目中,大多数为高校主导研究。
由清华大学尤政院士主持完成的“先进纳型卫星设计制造及应用”项目获一等奖。纳型卫星被认为是航天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高地,研究团队从卫星设计制造、空间微型化功能器件研制、一体化高性能应用三个层次开展研究,形成了系列纳型卫星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服务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对我国航天领域相关产品的更新换代具有重要意义。
由北京工业大学刘志峰教授主持完成的“高精超大尺度重型车铣复合机床精准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一等奖。超重型机床是超大零件高精度制造亟需的战略装备,是国家先进制造能力的重要体现,研究团队成功解决了超重型数控机床超大尺度和高精度并重的世界级制造难题,研制出我国首台首套数控重型桥式龙门五轴联动车铣复合机床,满足了我国重要领域重大装备自主研发的战略需求,促进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在2018年获奖名单中,记者发现,共有16位外籍科学家,这些科技人才以国际化视野开拓了北京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果与医疗健康、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民生改善需求对接融合日益紧密,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使科技创新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引擎。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烜教授主持完成的“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和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和应用”项目获一等奖,成果对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从宏基因、分子、细胞和免疫影像等多维度全链条建立了自身免疫病诊断模型,并发展了自身免疫病治疗的中国方案和技术,相关成果在全国30多个省、直辖市的数百家医院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自身免疫病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水平。
张烜教授表示,目前已经有很多自身免疫疾病诊疗的应用,包括一些发明专利。下一步转化应用方面,需要多做一些新的研究,包括一些中成药的作用。传统药物治疗免疫病,应更加明确它的作用,起到恰当的效用、
“目前包括很多临床医院在内,都在用这些药物,“他说。“新的靶点项目目前已经做完了,并且已经证明了药物的有效性。”
今年年底会完成有关这项科研成果的报批,并且直接应用在临床医疗上,张教授表示。
在研制药物的过程中,张烜还表示,研究小组跟很多单位进行了合作,进行了为期十年的研究。
“在此之前,主要是在动物实验中有比较多的应用,”他说。
他表示,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更是一个体系,研究是需要从方方面面,包括机制、诊断、治疗各方面,有一些创新性的东西,并不是某一个点的工作。他也希望,未来可以同大家一起努力,做出更多的研究。
(编辑:严玉洁王晗)
来源:中国日报网
乘联分会:初步统计今年9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112万辆,同比增长51%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人工智能峰会上称“威权政权”正利用人工智能控制公民并补贴廉价技术出口,美方亦没有签署峰会联合声明,外交部回应
铜陵化工集团新桥矿业申请用于矿山机械的电缆放卷装置专利,能够避免电缆相互缠绕
因许可证遗失,人保财险唐山市新城支公司银城营销服务部被罚1万元
深圳宇凡微电子申请无线射频芯片相关专利,能够灵活管理工作模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