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
近来,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走高,催生出更多以旅游为基础的附加活动,比如像以“支教”为由头的旅游团、国际义工等项目在互联网上备受追捧。不少机构放出的宣传文案提到,参与“支教”活动后会获得相关的资质证书,甚至可以给想要留学的孩子带来帮助。
其实归根到底,这些活动的初衷是“公益旅游”,主张旅行者在旅行途中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原本是一件“边旅游边做公益”的好事,却因商业化味道过重而逐渐变了味道,有机构更是以盈利为目的将其做成一门生意。
旅游支教是一种将旅游和支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旅游的方式让参与者深入体验贫困地区的教育情况,并为当地的学生提供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支持。
小于在浙江读大四,看到社交平台上旅游支教的宣传后,很有兴趣,便报名参加。
小于收到的支教项目尾款支付邮件(受访者供图)
小于:从去年5月份开始我就一直在问他(机构),因为那会儿他们就开始准备暑假的出行的团,一个团就是一周。我最早的时候有交99元抵600元的活动,我最后交了一个99元加上1400元,应该是6天5晚。这个1499元是5天的酒店费用,餐食都是要自理的。
随后,小于算了一笔账,6天5晚的旅程下来,花销在万元左右。
小于与机构客服聊天记录(受访者供图)
小于:当时以为一去那儿我的一整天都会花在支教上,但不是。我当时去是早上在支教,下午就自由活动了。我最后算了下应该是有1万元左右,因为机票就要4000多元了。
记者:那其实算下来成本也挺高的。
小于:挺高的,不是说你花个一两千就能去一趟的。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搜索发现,跟旅游支教有关的帖子条目众多,各类组织发布的招募广告层出不穷,他们大多会通过添加聊天软件的方式将线上询问者引流到线下。记者昨天通过上述方式联系到某经营旅游支教的专业机构,工作人员称旅游支教虽然是收费项目,但是前期的培训以及对参与者的年龄都有一定的要求,培训结束会给参与者颁发证书。
工作人员:在海南、云南,还有四川大凉山这三个地方,参加的孩子都是12周岁以上,教的内容主要还是面向小学生,不会特别难,但其实要上好一堂课还有做老师的一些技巧都会培训。费用的话,7天6晚1万元出头,因为很多孩子比较注重背景提升,孩子参加完这个项目之后,我们会提供三张证书,其中有一个就是民政部颁发的“公益40小时”,在申请国内高校强基计划里是可以用的,国外学校就更加注重背景提升这一块,能够在文书上非常加分的,都是随时可查的。
机构承诺的证书是否具有相应资质?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龙俊表示,文旅公司的承诺是一种宣传手段,具体还是要根据申请的目标院校决定。
龙俊:事实上现在我们要申请目标院校对于支教,或者相关的公益事业本身的要求不会这么简单。我们通过文旅公司的旅游支教,短短几天就真的能够达到很高的效果,这个还是要以申请的目标院校作为标准。
从好的方面讲,旅游支教是一种公益活动,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一种富有意义的旅行体验,可以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表示,有些旅游支教的参与者并不是真心为了去当地支教,而是将支教作为旅游打卡,作为工作简历的“镀金”,或者为了获取商业利益,这种“伪公益”的行为达不到真正帮助教育的目的。
樊秀娣:支教是一个公益活动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你要做好支教工作是有它本身的价值,它的目的、内容、规范等等。商业活动可能目的是为了赚钱,或者是游览祖国山水,打上支教的幌子,说到底你就是低估了支教这种公益活动的意义。我个人认为不能接受的就是,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对被支教孩子,或者他们的家庭带来的是一种很长远的、很恶劣的影响。
旅游支教往往涉及不同地域、文化、教育背景的参与者,他们的介入可能会对当地文化和教育产生冲击。樊秀娣进一步表示,由于旅游支教的参与者来自各地,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短暂的支教过程中不仅不能给当地孩子带去有效的引导和教育,甚至可能给孩子们带来新的困惑和误导。
樊秀娣:五六天,或者短期内马上就中断的,对他(孩子)来讲不一定是好事,很多短期支教的我个人也是很不赞成。因为支教者本身要有素养,也要有一定知识能力和技能,你就要传输给被支教的孩子,提供可持续的能力不断地去帮助。我们有一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就需要很系统地对支教者本身素养的要求,还有对支教这个项目其实要很好地设计,赋予它内容,不断反馈、修正,这才是真正公益的,真正为了孩子成长发展需要的支教。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龙俊表示,有些旅游支教组织者和参与者为了吸引眼球,会在网络平台上炒作和宣传自己的活动,甚至发布虚假信息和夸大其词的描述,来增加曝光度和影响力。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公益事业的基本原则,也容易引起社会质疑和反感。
龙俊:旅游支教既有公益性的目标,也有商业性的属性。现在的问题在于商业的属性过于浓厚,导致旅游支教背离了初衷。文旅部、市场监管部门对于旅游支教宣传当中,包括用一些过于商业性的噱头,提升学历等等,如何防止用这些噱头去吸引消费者,过度消费贫困地区以及支教的概念。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进一步表示,旅游支教还是要更多回归其公益属性。
樊秀娣:开展支教活动,你的目的,整个实施的方案,最终产生的效果实际上是要充分地考虑和评估。必须和当地协商(建立)长期的机制,不能说你愿意做就做,后面接不上了马上中断,可能会给偏远地区的孩子带来影响。旅游和公益没有一定是绝对矛盾,你认认真真地作为一项工作踏踏实实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