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作者朱云翔
飓风“丹尼尔”9月10日席卷利比亚东部,人口5万的德尔纳受灾最严重,成千上万人失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在洪灾发生之后,克服艰难险阻挺进核心地区。被洪水冲毁的道路桥梁、弥漫着腐败气味和残垣断壁的核心灾区,这一路的报道充满危险和艰辛。此行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来听听他的讲述。
沙漠地区成为“水乡泽国”
德尔纳距离班加西约300公里,是此次利比亚洪灾的重灾区。早在动身之前,就听过德尔纳逃出来的灾民描述那里的情况。由于洪水并未完全退去,且随时都有瘟疫暴发的风险,因此此行之前我们也需做足万全的准备。
00:31
由于途中许多道路被洪水冲毁尚未修复,因此我们需要绕路前行。早上5点天还没亮,我们便从班加西出发,靠近德尔纳时已临近中午。一路上,我们看到洪水冲刷后的残垣断壁,有些地方甚至洪水都还没有完全退去。在初升阳光的映照下,有一种来到水乡泽国的感觉。而这在沙漠为主、气候干燥的利比亚,显得极为罕见。
00:29
△总台记者朱云翔深入核心灾区德尔纳进行采访
尽管心里已提前有所准备,但在进入市中心后,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有些出乎意料。滨海的道路已经被冲出一个大缺口,原本应该连成一片的海岸防波堤也被冲得溃不成形。而最触目惊心的还是德尔纳河谷两旁的景象,这条贯穿德尔纳全城的河道原本只有20米宽,在灾前甚至并没有多少水流,却在洪灾时化作猛兽,将两岸的一切事物全部摧毁,将整个德尔纳彻底撕裂。
△洪水冲走德尔纳河谷两岸民居后留下的建筑钢筋
在德尔纳河谷的两旁,每隔一段距离,就可以看到从地下伸出的一簇簇钢筋。当地人告诉我们,这表示洪水之前这里曾经存在着一栋民居,在洪水来袭时这里被彻底夷为了平地。而这些支撑建筑用的钢筋,就成了这些民居唯一遗留下的东西。
废墟之上,挖掘工作仍在继续,但所有人并不清楚有多少遗体被掩埋在废墟下。他们可能还被埋在废墟下,有的可能已经被洪水冲进了海里。由于现场的救援力量较为有限,民众不得不自己找挖掘工具来挖掘自家的房子废墟,来寻找可能掩埋在废墟下的亲人遗体。
当地志愿者:吃“沙子拌饭”睡物资仓库
在德尔纳,灾后从各个地方源源不断赶来的利比亚当地志愿者,也让我印象深刻。在这里,他们负责将各地捐来的饮用水、食物、被褥等,发给当地的灾民。
△整理赈灾物资的年轻利比亚志愿者
我们来到志愿者中心采访。志愿者见到我们还饿着肚子,便热心地留下我们一起吃饭。只是刚把饭送进嘴里,这一口混夹着沙子的夹生饭,着实有些难以下咽。碍于情面,我们还是硬塞了几口。事后,我们才知道,志愿者们几乎要包揽这里一切的繁重工作,其中也包括给自己做饭。在断水断电的德尔纳,既没有足够的水让他们淘米洗菜,也没有合适的炊具生火做饭。这些志愿者大多数都是只有十几岁的学生。在一日三餐都有母亲操办的阿拉伯家庭中,这些夹生饭或许是他们人生做的第一顿。他们早上工作,晚上便在德尔纳当地的赈灾品仓库中席地而卧。没有电扇与空调,晚上蚊虫叮咬更是无法避免。但即使条件艰苦,他们也没有一丝怨言。
在德尔纳采访完已是日落时分,热心的志愿者见到我们往回走,又给我们塞了一些饮用水和饼干,让我们带在路上吃。夕阳照在志愿者晒得有些黝黑的脸上,显得些许柔和。
△总台记者朱云翔深入核心灾区德尔纳进行采访
灾后余生的利比亚人:悲伤但坚强
随后的几天,我们辗转各地,采访了救治洪灾伤者的医院,也走访了许多洪灾生还者的家属。我们在班加西的一户人家里,采访到了前来投奔亲戚的德尔纳灾民泰西尔。在洪灾中,他全家11口人中有8人失去了性命。他的爸爸在他眼前被洪水冲走。说到伤心处,泰西尔数度哽咽。曾经生活幸福的一家人,现在只能通过手机里留存的相片回忆。但他却没有办法悲伤太久。尚未成年的他,现在是家中唯一的男丁,不得不承担起一家的重担,坚强生活。好在有亲戚从旁协助和照顾,前方的路不至于太难走。
而这也是众多当地灾后余生的利比亚人目前正在经历的事情。在利比亚有一种大家族的概念,每个家族的众多家庭分居在利比亚各地,也包括此次受灾的核心地区。因此尽管洪灾中班加西并没到太大的影响,但许多当地居民在这次灾难过后也失去了他们的亲戚。在当地,每当家中有亲人逝去,他们便习惯在屋外的路旁搭设一个帐篷,接受各方亲朋好友前来悼念。洪灾后的几天内,班加西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这样的帐篷。
战乱、贫穷以及这次洪灾,利比亚人似乎早已在无数的苦难中学会了尽快振作。在简单的悼念仪式上,他们互相拥抱、互相安慰,把思念和缅怀留给逝去的家人,也把坚强和生的信念留给大难不死、劫后余生的人们。